【考试咨询】全国公考交流群(日更课):825845872|微信公众号:展鸿教育|官老师:18969902976
近年来,随着DeepSeek等AI技术的爆火,“AI+政务”成了不少省市政务改革的重要一步。在公文写作方面,AI技术展现出了强大的优势。安徽某市政府办公厅在引进公文AI写作系统后,工作人员只需输入关键词和相关要求,系统就能在短时间内生成一份符合规范的公文初稿,极大地缩短了公文的写作时间,让工作人员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工作中。同时,AI写作系统内置了丰富的公文模板和规范,可以自动生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公文格式,避免出现低级错误,提升了公文质量,也提升了政府机关的形象。
从数据上看,AI+政务的应用效果显著。有的地方上线政务大模型后,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跨部门任务分派效率提升80%。这些数据无疑证明了AI技术在政务领域的巨大潜力。
然而,AI写材料并非没有争议。一方面,AI生成的公文往往存在模板化、套路化的问题,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一些基层干部反映,AI生成的文章放之四海而皆准,缺乏吸睛点,难以满足领导对公文吸引力的要求。更重要的是,AI可能根据用户的偏好和引导来编造取悦于使用者的信息,编造数据、信息来源不可靠、细节失真等“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情况并不鲜见。此前,网络上“80后死亡率突破5.2%”等AI生成式谣言,也已经引发过多起舆情事件。试想,如果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以AI编造的信息来作决策,引发决策失误,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另一方面,AI写材料可能加剧形式主义。一些公务员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可能会过度依赖AI生成公文,导致公文内容空洞、缺乏实际价值。这种“以材料应付材料”的做法,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那么,公务员是否应该运用人工智能写材料呢?答案并非绝对。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合理边界,让AI技术真正成为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工具,而不是形式主义的帮凶。
首先,对于一些简单直接的信息传递类公文,如会议通知、工作简报等,可以交给AI写作去完成。这些公文格式固定、内容相对简单,AI能够迅速生成符合规范的初稿,为公务员节省大量时间。
其次,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政策类公文,公务员应谨慎使用AI。这类公文需要基于最准确最及时的实际情况,建立在扎实可靠的调研之上。AI虽然能够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模板,但无法替代实地调研和深入思考。公务员应亲自走访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将AI作为辅助工具,用于整理数据、优化结构等,而不是直接套用AI生成的文本。
最后,公职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AI技术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公文写作能力不再重要。相反,当AI承担更多基础性工作时,高超的写作能力和其背后的思考能力将更为稀缺。基层干部应珍惜每一次写作机会,通过不断实践和学习,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政策理解能力。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