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片段阅读题型中有一大类题目叫做主旨归纳类,其在历年公务员考试中可谓是占据了半壁江山。而相信许多经过系统学习的童鞋,都知道在做主旨归纳类题目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找到主题句,只要找到了主题句,那么正确答案就在向你招手了。
而对于如何找主题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在这里展鸿教育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最好用也是最普适的窍门——行为脉络分析法。
很多童鞋对于行文脉络分析法不是很理解,甚至不知所云。其实,行文脉络就是看文段的结构,并对其分析。
我们都知道一个文段通常有以下四种结构:
总—分
其结构形式是先提出中心句或论点,在对这个中心句或论点进行阐述说明。针对这种行文结构,一般总述句就是该文段的主题句。
分—总
其结构是先进行阐述、说明最后再进行总结、概括。用于提示总结性语句的词语一般有“因此”,“所以”,“总之”一类。针对这种行文结构,位于文段末尾的总述句一般就是该文段的主题句。
分—分
其结构是将文段分成若干个方面进行阐述,但不会出现总述句。针对这种行文结构,考试要注意的是此文段不存在主题句,其主要内容要通过高度归纳概括多个分句之间的主要内容得到。
总—分—总
其结构是先提出中心句或论点,再对这个中心句或论点进行阐述说明,最后再进行总结、概括。针对这种行文结构,一般主题句就是位于该文段末尾的总述句。
以上,我们就已经了解了基本的几种文段结构,那么在实际的考试中,我们又该如何找出他们呢?
可能有些童鞋会说总分就是第一句,分总就是最后一句;然后在现实的考试中,持有此种观点的考生都栽了大跟头。
因此在实战中,文段措辞复杂其结构表现往往不想我们所说的那么简单,其主题句甚至有可能藏在段落中央。
在这里跟着真题,展鸿教育教导大家一种简单明了的分析方法——句子分割法。
【例】科举制度确立于隋唐时期,宋代才逐步规范与成熟。宋太祖赵匡胤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宋太宗时将唐代武则天时已出现的“糊名”措施制度化,所有试卷上的卷头上有关考生个人信息部分一律“弥封”,接下来还有“誊录”等制度,这些都是出于保密的需要,防止泄密舞弊。这些制度不仅为元明清诸朝所效仿,也为现代高考所部分采用。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
A.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 B.科举中预防舞弊的制度
C.科举考试对现代高考的影响 D.现代高考保密技术的渊源
首先我们将文段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句子,分别是:
①科举制度确立于隋唐时期,宋代才逐步规范与成熟;
②宋太祖赵匡胤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宋太宗时将唐代武则天时已出现的“糊名”措施制度化,所有试卷上的卷头上有关考生个人信息部分一律“弥封”,接下来还有“誊录”等制度,这些都是出于保密的需要,防止泄密舞弊;
③这些制度不仅为元明清诸朝所效仿,也为现代高考所部分采用。
很多同学会误以为首句就是中心句,而此段属于总-分结构,然后通过语句的拆解,细细读来我们可以看出首句其实仅交代了一个背景,即科举制度确立与隋唐时期,宋代才逐步规范与成熟,他并没有提出具有实质意义的论点或中心句,因此改文段应该属于分-总结构。
③为中心句,那么我们通过行为脉络得到了中心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找到中心句的同义转换,在这里很多同学会错误的将“这些制度”等同于“科举制度”,其实通过阅读②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制度其实指的是“糊名”,“弥封”和“誊录”这三种制度,而这三种制度都是为了预防舞弊而产生的制度,因此这些制度应该是预防舞弊制度。
由此翻译得到的中心句为“预防舞弊制度不仅为元明清诸朝所效仿,也为现代高考所部分采用”,其主要内容显然只有B项介绍到了。
【参考解析】文段介绍科举制度自隋唐确立后,在宋代才逐渐得以规范和成熟,这些规范和成熟又重点体现在“糊名”“弥封”“誊录”等各种防止泄密舞弊的措施上。显然,文段的论述关键是“防止舞弊”,B项概括最到位。A项“改革”说法过于宽泛;C项“科举考试”缺乏针对性,文段主要针对防止泄密舞弊制度,“对现代高考的影响”也不是文段的论述重点;D项表述有误,文段仅提到“部分采用”,并不意味着现代高考保密技术均是来源科举的这些防止泄露舞弊的制度。故本题选B。
确定行文脉络,其实就是通过站在作者的角度与阅读文段,并分析文段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并由此确定主题句的一种方法。
其看似麻烦复杂,不如市面上各种窍门来的简单,但若说主旨归纳题考查的本意,其实正是考生对于文段语句的归纳把握,因此如果考生熟练掌握了这种技巧,可以说,面对主旨归纳题型,考生就再也不怕了。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