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鸿观点
当前位置:

政治常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六大原理

2018-06-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一、联系与发展

1.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代表论述:“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相生相克、蝴蝶效应、六度空间理论、唇亡齿寒、“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真题举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的发言中指出:“‘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历程一再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主要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A.质量互变原理  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点拨】由题干中“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可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主要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即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或现象都同其他事物或现象相互联系着,没有绝对孤立的东西。故本题选D。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条件性原理: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即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从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新的肯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即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代表论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世异同事异,事异则备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矛盾及其规律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所以矛盾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内在依据。

1.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发展。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代表论述:福祸相依、君子和而不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真题举例】在纯粹光明中就像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这句名言蕴藏的哲学道理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对立统一规律

C.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D.联系具有普遍性

【点拨】题干名言说明黑暗与光明是相生相克、共存的,缺失任何一种便什么也不会产生,即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故本题选B。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特殊性要求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是指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代表论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不能“一刀切”“一风吹”。

真题举例《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

A.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D.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点拨】韩信根据战场实际情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兵法原则,取得胜利;而马谡则犯了教条主义错误,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然遭受失败。因此题干强调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故本题选C。

 

    三、量变与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人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注意事物细小的变化,要防微杜渐;同时又要不失时机地促使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代表论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羽沉舟、群轻折轴、堤溃蚁穴、气泄针芒、水滴石穿、“蠢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四、内因与外因

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代表论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

真题举例“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蕴含的哲理是(    )。

A.外因对事物发展不起作用 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内外因对事物发展同等重要

【点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指在求学过程中,师傅只是起指导和施教作用,要想真正学会一门技艺或取得成功,还必须得依靠自身的努力,否则就算师傅传授的技艺和学问再精湛也难成气候,体现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理,B项正确。故本题选B。

 

    五、实践与认识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目标的确立,手段、方法、道路、步骤的取舍,结果的评价,需要认识的指导。

◆代表论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