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咨询】全国公考交流群(日更课):825845872|微信公众号:展鸿教育|官老师:18969902976
【热点事件】
每年的双十一都让不少网友翘首以盼,今年也是如此。然而,一些平台、商家“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套路,不禁让人感慨“复杂规则难坏‘尾款人’”“没点奥数功底都不配过‘双11’了”。近日媒体调查发现,今年双十一,“商家先涨价再降价,最终折扣商品比原来还贵”“说是满减,当次购物不能使用,还得等到下次购物才能优惠”等问题依然存在,各种优惠规则让人很是“心累”。
百度指数显示,“双十一”的热度是一年不如一年。其搜索量在2017年达到峰值,此后逐年下降。今年更是可以称为一个“冰点”,峰值搜索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0%,离曾经巅峰期的关注度更是差距甚远。(11月11日《上观新闻》)
【事件分析】
一、原因分析
为什么今年的“双十一”遭遇冰点?可以从消费者和电商平台两方来说。
首先,消费者渐渐回归理性消费。回归理性消费,说到底是消费理念的改变。今年大概三分之二的日子都在做各种促销活动,“618”“生活狂欢节”“聚划算”等各种电商节日,折扣遍地开花。加之平时主播直播带货的力度较大,让消费者对“双十一”脱敏。当促销日常化之后,消费者购物趋于理性,不再是被煽动着不断买买买,而是更多地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经济能力、商品实用价值和商品优惠程度进行合理的消费。回归理性消费并非简单的消费降级,更多的是倾向于选择自己喜欢和需要的商品。
其次,电商套路多。一方面,“双十一”的促销活动越来越复杂,规则越来越花哨。每家店铺付定金尾款时间不同,消费者为了凑单满减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仅要看所抢的店铺券是否满足优惠条件,还要学会做“数学题”,计算叠加券如何使用才能实现最大优惠。另一方面,凑单用券过后的商品与平时相比并没有优惠很多,甚至有些比平时更贵。对于消费者来说,优惠的价格才是吸引他们购买的主要原因。但是,各个电商平台所打的“全网最低价”标签真的是实打实的真低价吗?不少消费者通过比较商品历史价格发现,部分商家在“双十一”之前将商品价格抬高,在“双十一”时发放店铺优惠券,营造商品折扣力度大的假象,实则价格与之前差异并不明显,甚至有的更贵。不少消费者对此表示,“怀念过去的双十一,只有实惠没有套路。”
二、对策建议
双十一堪称电商市场的晴雨表,双十一的市场环境颇具代表性,双十一期间也是各类违法侵权问题的活跃期、集中爆发期。市场监管部门、消保组织、电商平台等应该从治理“双十一”的套路乱象入手,摸清电商交易中的营销问题和侵权规律,健全完善监管机制,提升监管治理能力。
一是依法对营销套路和陷阱进行全面排查,拉出促销的“正面清单”“负面清单”,确保促销行为的简单、诚信、透明,针对违法侵权套路,不仅要告诫商家、警示消费者,还要立案查处,多动动真格。二是完善促销价格监管机制,绘制“电商价格走势图”,实现商品交易历史价格留痕,给消费者提供比价便利和选择便利,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和监督权。三是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认真受理处置每一起消费者投诉举报。对投诉举报信息挖掘监管线索,如消费者投诉举报属实,在解决消费争议、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对违法侵权商家进行问责。
三、综合分析
总而言之,电商要少点套路,多点真诚,多点实惠,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对于“双十一”活动,电商平台不仅要保持最初真诚的态度,更要真实地给予消费者优惠,而非打着“为消费者好”的幌子,“全网最低价”的噱头,欺骗套路消费者。否则,不但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同时也不利于电商平台自身的发展。
【句段积累】
1.面对五花八门的打折促销活动,建议消费者应当结合自身需要,量入为出,理性消费,不要因低价诱惑而大肆购买商品,以防过量囤积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人民网
2.消费者尽可能选择大型的、售后服务完善的网购平台下单,购买商品前查看网络交易经营者是否在显著位置持续公开经营者主体信息或链接标识,了解商家的营业执照信息,优先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商家,不要轻信来源不明的信息、朋友圈“微商”、搜索引擎等推送的消费链接和广告,以免上当受骗。——人民网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