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鸿观点
当前位置:

时事热点|改善“断亲”问题

2023-05-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考试咨询】全国公考交流群(日更课):825845872|微信公众号:展鸿教育|官老师:18969902976

公务员招考公告历年真题32学苑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时事热点|改善“断亲”问题

一、背景事件

“你来我往是亲戚”,出门走亲戚在老一辈人看来是大事,而且亲戚会越走越亲。逢过年过节,小孩子总是会被自己的父母拍着肩膀敦促:“来,叫叔叔/大伯/婶婶……”当真心发问过“对面的叔叔究竟和我是什么关系”的小孩长大了以后,情况已经不一样了,出现了“断亲”的现象

近日,“为什么这届年轻人开始断亲了”的话题冲上热搜。相关话题下,不少网友表示“因为亲戚太八卦”“没有共同经历,更没有共同话题,聊不到一起去”“因为假期太少了,每年亲戚都走不过来”……“断亲”的背后,有观念的冲突,有亲情的复杂,也有青年人的无奈。

二、背后真相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发表的论文《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中提到:“断亲”行为确实呈现了年轻化特征。通过调查发放并回收的1200份有效样本显示,在中国,18岁以下的人群中,有63%的青少年与他们的亲戚之间处于“几乎不联系”的状态;在18-25岁、26-30岁的90后青年人群体中,大多数人只是“偶尔与亲戚有联系”。“消失的亲戚”已是常态。

断亲”主要表现为,亲戚之间的粘性下降,疏于和亲戚互动交往。不得不说,凡事都有两面性,很难简单评价这一现象。况且,有因才有果,这背后的成因,显然更值得关注。

(一)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化进程带来大规模人口流动,数以亿计的人跨地域工作和生活,同一个原生家庭的兄弟姐妹也可能居住在不同的、相隔很远的地方。家庭成员聚少离多,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关系简单化,小家庭更为独立,家族式的心理与现实支持逐渐淡化。

(二)从个体角度着眼,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学习、娱乐、交友等更多依赖于网络。许多青少年的学习压力也很大,社交时间被大大压缩,走亲戚式的交往就更少。在此情况下,同学关系、网友关系所占的交往比重更大。交往方式和交往对象上的变化,也是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断外延的结果。

(三)从心理角度分析,随着社会发展,青年人有了更多元的想法,他们希望有更包容、开放的人生图景。当冲突不可避免发生的时候,亲情也容易对年轻人产生束缚作用,逃避“亲戚关系”也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

三、补救措施

“断亲”并不具备通俗意义上的利弊辩证。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教授表示:“我一直坚持‘断亲’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一种问题,它不具备负面功能,也没有造成不稳定社会因素,只是一种可观可感的社会发展的后果。”

“在过去的农业社会,维护和扩大家庭,往往可以提升家族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孩子和亲戚的关系有的直接指向于‘血缘上的割裂’,有的则是随着互联网发展或地域变迁,让孩子们难以建立情感上的纽带。”胡小武告诉记者,尽管在学术界也有人认为过于重视家庭会造成人的自私或在社会生活中的“裙带关系”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亲缘关系作为生物性的连接和社会性的关系,在人们的生活中总能直接或间接发生作用,“即使亲缘关系已经不再如传统那般,但是人的本体需求仍要求亲缘关系网的存在。”

“断亲”是社会现象而非问题,构建亲情体系依然很重要。因此为改善年轻人“淡亲”现象,就要重视亲缘关系的重构,具体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宣传引导。宣传引导正确的亲情观,促进营造良好的社会交往氛围。2.保持宽容态度。重建亲缘观念显然无法一蹴而就,要对青年群体的“断亲”行为保持宽容,不要动辄批判青年群体“冷漠”“无情”。3.提供更多机会。给年轻人创造更多承担家庭责任的机会,让年轻人参与家庭事务琐事,加强交流。4.创造有利条件。让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让那些本应团圆团聚的传统节日回归本真内涵,成为年轻人与亲戚交流互动的载体;营造线下交流互动的活动等。5.把握交往分寸。与亲戚交往的时候注重“度”的把握。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