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咨询】浙江事业单位考试交流群:537038516 |微信公众号: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在线|
浙江省事业单位招考公告|浙江省事业单位历年真题|32学苑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散曲,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在元代兴盛,和唐诗宋词同为一代之文学。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套曲)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后来随着散曲格律化和去市民化,失去了个性鲜明的鲜活市民文化血液,变得与宋词几乎无异,随之衰败,未能像唐诗宋词一样繁荣延续及后世。
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如果作家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情节无关的话,就是“散”。他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其特性有三点:
一是它在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了“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衬字。北曲衬字可多可少,南曲有“衬不过三”的说法。衬字,明显的具有口语化,俚语化,起到使曲意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