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当前位置:

申论热点:孩子着迷的不是萝卜刀,是掌控感

2023-12-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考试咨询】全国公考交流群(日更课):825845872|微信公众号:展鸿教育|官老师:18969902976

公务员招考公告历年真题32学苑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考生在平时可以多阅读一些权威媒体的报道或时评,一是对阅读素材的积累,二是对写作手法的借鉴。展鸿教育挑选了一些文章,供各位考生阅读参考:

【背景事件】

一种彩色塑料玩具“萝卜刀”近期突然爆红校园,成为不少低年级小学生新宠,并衍生出“夜光萝卜刀”“金属萝卜刀”“巨型萝卜刀”等产品。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的同时,关于萝卜刀“存在安全隐患”“危险”的讨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舆论浪潮,有地方教育部门还发布了致家长的安全倡议书。萝卜刀等网红玩具为何在小学生中爆红封禁萝卜刀是不是小题大做?该如何看待这些“危险”的玩具?

【综合分析】

多名心理、教育专家结合学生群体中持续流行的买盲盒、盘手串、集奥特曼卡牌等分析认为,这些玩具之所以短时间内在青少年群体中呈病毒式流行,主要切中孩子的一些心理特点。

——追求新鲜、刺激,猎奇心理。受访老师认为,孩子天生好奇,喜欢尝试新鲜有趣的事物,这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萝卜刀是一种新玩具,其造型圆滑,颜色鲜艳,似刀又不是刀,而刀是平常孩子不能轻易获取的,它的出现很容易让孩子喜欢。

——获得掌控感。广州天河一小学心理老师肖冬梅说,萝卜刀那种简单的应声而出的单手操控,能给孩子很酷、很爽的感觉,满足了现在孩子生活中稀缺的掌控感。他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基本都是被大人安排得明明白白,满满当当,孩子只能被动执行。萝卜刀却能让孩子感受到“我能掌控它”。

——从众心理,社交需求。辽宁省心理咨询行业协会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祥云指出,现在很多热销产品都是孩子在网络短视频中看到同龄人在玩,自己也跟风玩。专家认为,孩子们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同和接纳,所以他们会模仿身边人的行为和喜好,以此来建立友谊和归属感。

【负面影响】

“看谁不爽就刀一下”“看我刀了你”……有些短视频平台,部分商家在广告语中暗含“伤人”“攻击”的意思。与此同时,自媒体上关于“萝卜刀可以插破白纸、扎进苹果”“现在玩萝卜刀,以后就会玩真刀”等信息不断出现,还有“境外恶势力”等论调传播,让不少家长感到担忧;也有一些网友表示“多大点事”。

部分传播学专家学者表示,事情发展至今,相关话题发酵,各种声音都有,其中可能存在着煽动情绪、恶意炒作的营销号,加剧家长的恐慌情绪,或者挑起两极观点的对立,最终演变为一场自媒体的狂欢闹剧。这也是需要警惕的“危险”,每一位身处其中的人都要保持冷静,情绪不要被“拉着走”。

【应对措施】

校园里的萝卜刀多数已被禁止,线上的相关讨论仍在继续。尽管多方观点不同,但达成一致的共识是,关于青少年玩萝卜刀“在疏不在堵”,不能谈“刀”色变,关键在于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

萝卜刀风靡也暴露出部分学生课余活动匮乏等问题,现在一些学校,课间十分钟的消失,令孩子的兴趣爱好也“消失”了。

部分专家建议,家长、老师要正视孩子的心理需求,把时间支配权还给孩子,引导孩子安全地玩,高质量地玩。要正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喜好,给予孩子自由空间,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为他们提供更多有益智趣味兼容的传统游戏和玩具,比如跳绳、拼图、风筝、陀螺等。

同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应该警惕资本利用网络平台对青少年及其家长的营销,以及加强对热点话题炒作营销号的治理,尤其是涉及青少年成长等话题。相关网络平台在开启青少年模式时应过滤掉相关广告,避免消极娱乐对未成年人的传播,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广州市青少年心理辅导协会会长廖新华表示,应加快儿童玩具相关标准建设工作,完善玩具分级,将儿童的心理特征、成长特质纳入其中,进一步把儿童玩具的设计、生产及销售等环节置于严格监管视野下,为青少年玩具上一个“心理保险”。(转自网络,侵权删)

来源:光明网

编辑:展鸿教育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