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咨询】全国公考交流群(日更课):825845872|微信公众号:展鸿教育|官老师:18969902976
假设你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疫情期间有一些诈骗行为侵害了民众的公共财产安全,请针对“给定资料6”中的问题写一份宣传稿。(50分)
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
2.逻辑清晰,语言准确;
3.字数800~1000字。
资料六
在全国上下为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共同努力之时,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疫情期间特殊情况的“空子”,炮制“新套路”实施诈骗活动,严重侵害了网民权益。截至目前,批捕的涉新冠肺炎疫情犯罪案件数、人数已分别达到“非典”时期的8倍和5倍。
自疫情发生以来,涉疫诈骗一直是发案比例较高、涉及面广且社会危害性较大的案件,特别是网络社交平台,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更多浑水摸鱼的机会。一方面,网络的快速、便捷等特性,让实施诈骗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而网络的虚拟性,也让一些不法分子对自己的违法行为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社交平台上的信息传播更容易让人放松警惕,特别是在人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疫情防控时,若不法分子趁机在朋友圈散发一些刚需医用物资短缺的谣言,就很容易造成人们的恐慌和紧张,进而实行诈骗。
调查发现,受疫情影响,网络贷款诈骗数量激增。一些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创业者因资金周转困难,向网络贷款平台融资,不法分子通过开发专门的App“高仿”正规借贷平台实施诈骗。
“只需要提供身份证信息就能拿到贷款”“可以做到大额度、低利息贷款,对征信没有要求”“零抵押零担保,手机闪电放款”……最近,类似的网络贷款广告随处可见,令不少人掉入不法分子的陷阱。
今年2月,闽南某地一个体户陈某接到“952”开头的推销电话,对方自称贷款业务工作人员,可提供免抵押高额度贷款。急需资金的陈某信以为真,与对方添加微信和QQ号,并提供了个人信息。工作人员经过“评估”,称尽管陈某的信用仅有1万元贷款额度,但愿意帮他办理5万元贷款,需先缴纳6%的“刷流水”费用,陈某向其转账3000元。
陈某安装后在App内申请贷款,发现系统显示额度为20万元,对方称“已经批了额度,不借也得借”,陈某不得已接受,又按要求缴纳了8000元手续费。然而,当陈某要将贷款提现时,对方称陈某银行卡号输入错误导致卡被冻结,解冻需缴纳贷款额度10%的钱,陈某这才发现自己被骗。
专家表示,有贷款需求的金融消费者,要充分提高风险和防范意识,一是尽量通过正规渠道、官方平台贷款;二是在进入借贷平台之后,可以做必要的背景调查;三是借贷过程中切忌给个人转账。
1月27日,林某想通过网络向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捐款,便在网上搜索疫情捐款账号,然后通过微信向名为“武汉市慈善会”的公众号转账捐款500元,后发现所捐款项流入私人账户,该公众号随后也被注销,林某怀疑自己被诈骗,随即向公安机关报案。两日后,犯罪嫌疑人蔡某被抓获。经审讯,蔡某初步交代,其假冒“武汉市慈善会”公众号募捐诈骗一百多宗,涉案金额8000多元。公安机关发出提醒,爱心捐款请认准正规捐献途径,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可依法有序开展募捐。
2月初,天津市某高校一名女大学生王某报警称,被冒充学校“化学老师”的骗子骗取了2835元。“化学老师”通过QQ群临时对话框,告知她因防控疫情,开学后上课做实验,需要买防护服,让其去找班里的同学收费,每人45元。班级里共有63名学生,她在没有进行核实的情况下,就将2835元转到了“化学老师”指定的银行账户。事后,她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骗子利用QQ群非好友也能聊天的特点,进群将头像、昵称改为和班主任一样后,与群内家长单独联系,以线上收费形式实施诈骗。警方建议学校负责人应尽快启动入群验证功能,避免陌生人随意加入班级QQ群、微信群。如有人在群内收费,学生或家长可直接打电话核实后再缴费,避免上当受骗。
烟台一市民在某贴吧上搜索卖口罩信息,随后一男子主动联系该市民说自己手里有货,添加微信后,谈拢了价格和数量,该市民多次微信转账给男子共2000余元,催要单号发现自己被拉黑才知被骗了。警察提醒,购买口罩、酒精、消毒水等防疫用品或药品,一定要通过正规官方渠道、网购平台、药店购买,不要盲目相信代购信息。
4月初,郑某报警称:因公司节后复工急需口罩,其通过微信向微信好友“谢某”购买21000个一次性医护口罩,在支付52500元人民币后发现被骗。许多涉嫌诈骗的“朋友圈口罩”“微商口罩”等,他们的基本套路都很相似——声称拥有厂商或者供应商渠道,但订单量大,特殊时期物流不能保证,下单不退,甚至于收钱后“拉黑”“失联”。
犯罪嫌疑人饶某组织成员在互联网上宣传虚假招聘兼职广告,使用微信推广某App,谎称该App充值可得较高薪酬任务。受害人在充值后立即被拉黑。据悉,饶某团伙共作案1200余起,涉案金额200余万元。公安机关已抓获饶某等犯罪嫌疑人,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公安机关建议找网络兼职时,陌生链接不要点,陌生二维码不要扫,不贪小便宜。
广州市民张先生收到一条诈骗短信,只要点击进去,就可以发现,不需要花太多的钱,就可以增强抵抗力。为了得到强身健体的“秘方”,张先生点进信息所附带的链接后,根据页面提示,输入了自己的资料。谁知卡内余额全部被转走。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公众也要提高防范意识,管好自己的‘钱袋子’。”专业人士概括出6个字的防骗箴言“不看、不信、不为”,面对无关的信息,不要看,不要信,更不要去操作。同时,公众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一旦遭受诈骗,要及时寻求法律救济,以尽量减少损失。
【参考答案】
防疫情,也要防诈骗
在全国上下为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共同努力之时,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疫情期间特殊情况的“空子”,炮制“新套路”实施诈骗活动,严重侵害了群众权益。
诈骗活动如此猖獗的原因如下:一方面,网络的快速、便捷等特性,让实施诈骗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而网络的虚拟性,也让一些不法分子对自己的违法行为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社交平台上的信息传播更容易让人放松警惕,特别是在人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疫情防控时,若不法分子趁机在朋友圈散发一些刚需医用物资短缺的谣言,就很容易造成人们的恐慌和紧张,进而实行诈骗。
疫情期间常见的诈骗类型有:一是展开“朋友圈口罩”“抗疫物资”的代购骗局,不法分子通过朋友圈发布虚假信息吸引公众。二是不法分子通过混进班级群窃取信息,冒充学校“老师”骗取学生学费。三是宣传虚假招聘兼职广告,骗取群众使用微信推广不法App。四是以短信的形式虚假销售保健品,引诱受众点击链接从而盗取其资金。对此,广大市民朋友应该提高警惕:
第一,金融交易需警惕。进行金融交易的时候,尽量通过正规渠道、官方平台贷款,在进入借贷平台之前,可以做好必要的背景调查,借贷过程中切忌给个人转账。了解金融相关的基本法律法规,更加合理地保护自身权益。
第二,网络兼职需慎重。找网络兼职时,陌生链接不要点,陌生二维码不要扫,不贪小便宜。对常见的网络兼职的骗局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第三,学校监管需加强。学校负责人应尽快启动入群验证功能,避免陌生人随意加入班级QQ群、微信群。如有人在群内收费,学生或家长可直接打电话核实后再缴费,避免上当受骗。
第四,物资购置需理智。购买口罩、酒精、消毒水等防疫用品或药品,一定要通过正规官方渠道、网购平台、药店购买,不要盲目相信代购信息。发现有违法违规行为及时进行监督举报,保证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