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咨询】全国教师资格证交流群:705229558|微信公众号:展鸿教师|洪老师:15336536002
全国教资招考公告|全国教师历年真题|32学院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1.中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
2.中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
3.性器官日趋成熟;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顺序性→循序渐进
启示: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
2. 阶段性→不能搞“一刀切”
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4. 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
人有其发展中关键期和最佳期。所谓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5. 互补性→扬长避短
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孟子、弗洛伊德、格塞尔、霍尔、高尔顿、威尔逊
2.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荀子、洛克、华生、斯金纳
3.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 遗传—前提条件
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③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④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⑤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 环境—外部条件
①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将遗传素质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②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③个体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
④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3. 个体主观能动性—内因
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