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积累
当前位置:

常识备考:管理学之控制

2021-11-0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考试咨询】浙江事业单位考试交流群:537038516 |微信公众号: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在线|

浙江省事业单位招考公告浙江省事业单位历年真题32学苑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控制

一、控制的含义

是指管理者为确保组织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所制定的各项计划得以完成,对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偏差,及时采取纠偏措施的活动。控制在管理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企业组织中从高层到基层的所有管理人员都必须承担的职责。控制工作的首要目的是维持现状。

二、控制的作用

1.控制是完成计划任务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

2.控制是及时解决问题、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

3.控制是组织创新的推动力。

三、控制的主要类型

依据控制措施作用的环节,可将控制划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1.现场控制:又称即时控制,是指在某项活动或者某种工作过程中,管理者在现场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或行为给予必要的监督、指导,以保证活动和行为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的管理活动。

有效的现场控制需要具备如下必备条件:较高素质的管理者、下属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适当的授权、层层控制,各司其职。

2.前馈控制:又称预先控制,是指通过观察情况,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出现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简言之,前馈控制就是“防患于未然”。前馈控制是控制的最高境界。

3.反馈控制:指管理者通过分析工作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发现偏差并分析成因,然后拟定纠偏措施并予以实施,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防止今后再度发生。

四、控制系统及其特点

控制系统是指由控制主体、控制客体、控制信息和控制措施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管理系统。

控制系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控制系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2.控制系统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

3.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五、控制工作过程

控制工作包括三个步骤:制定控制标准----衡量工作绩效----纠正偏差。

制定控制标准:没有控制标准,就无法实施控制。制定控制标准,一要确定控制指标,二要制定控制标准的要求。

2.衡量工作绩效:它又可以分为两个小步骤:一是评定或预测计划的执行情况;二是进行实绩与控制标准的比较,并判定偏差的程度大小。

3.纠正偏差:首先分析偏差的成因,然后采取包括改进工作方法、改进组织工作和领导工作、调整或修正原有计划或标准等措施纠正偏差。

六、控制工作的原则

1.目标明确原则:控制工作必须围绕既定的组织目标及为达成目标而制定的计划展开。

2.控制关键点原则: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最为重要的事项、活动或环节上。

3.及时性原则:一方面要求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控制所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纠偏措施的安排应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4.灵活性原则:控制要有弹性,要制定多种应付变化的预案且留有一定的后备力量,并采取多种灵活的控制方式方法来达到控制目的。

5.经济性原则:要把控制所需的费用与控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经济上的比较,只有当有利可图时才实施控制。一方面要求应有选择地实施控制,另一方面,要努力降低控制的各种耗费而提高控制效果。

七、有效控制的要求

1.控制工作要具有全局观念

  • 1
  •  
  • 2
  •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