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系统
当前位置:

医学基础知识常考点-感觉器(二)

2023-05-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考试咨询】浙江省医疗招考QQ群:371062928|医疗公众号:浙江卫生系统考试

浙江医疗招考公告网课班级面授班级学历提升资格证类培训


二、前庭蜗器

前庭蜗器俗称耳。按其位置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内耳既有感音器官的耳蜗,又有维持身体姿势和平衡的前庭器。外耳和中耳是收集声波和传导声波的装置。

(一)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

1.耳廓:位于头的两侧,呈漏斗状。大部分以弹性软骨为基础,外覆皮肤。但耳廓下端的耳垂无软骨,由结缔组织与脂肪组成,是临床采血的部位。

2.外耳道:从外耳道口至鼓膜的弯曲管道,成人全长约2.5cm,由骨和软骨两部分组成,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性部。外耳道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通道,可提高声压。

3.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之间,是一椭圆形半透明的纤维组织薄膜,活体具有光泽和较强的韧性。鼓膜除分隔外耳和中耳外,还具有传导声波的作用。

(二)中耳

中耳位于外耳与内耳之间,由鼓室、咽鼓管、乳突小房组成的,具有传导声波功能的重要器官。内有听小骨、肌肉、韧带、血管和神经等结构。鼓室中的听小骨有3块,从外向内依次为锤骨、砧骨和镫骨。3块听小骨彼此以关节相连,组成一个曲折的杠杆系统,称为听骨链。当声波振动鼓膜时,听骨链也随之运动,使镫骨底在前庭窗上产生振动,将声波振动转换成机械能传入内耳。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有维持中耳和外界气压平衡的功能。

(三)内耳

内耳位于颞骨内,由构造复杂的弯曲管道系统组成,故称迷路。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

1.骨迷路

骨迷路由耳蜗、前庭和骨半规管三部分组成。

(1)耳蜗

耳蜗外形似蜗牛壳,位于前庭的前方,由锥体形的蜗轴和环绕蜗轴外周两圈半的中空骨性管道蜗螺旋管构成,蜗轴内有蜗神经节和血管分布,蜗神经从蜗底穿出。由蜗轴伸入骨螺旋管内的薄骨板(形似螺丝钉的螺纹),称骨螺旋板。此板上方称前庭阶;下方为鼓阶。前庭阶和鼓阶内充满着外淋巴。

(2)前庭

前庭是位于耳蜗与骨半规管之间不规则的椭圆形小腔。前庭外侧壁上方有前庭窗,与前庭阶相通。下方有蜗窗,与鼓阶相通。内侧壁是内耳的底,有前庭神经通过。后上方有5个小孔,与骨半规管相连通。前下方有一较大的孔通耳蜗。

(3)骨半规管

骨半规管位于前庭的后方,为3个“C”字形的相互垂直排列的弯曲骨管,按其位置分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每个骨半规管均有两个骨脚连于前庭,一骨脚膨大称壶腹骨脚,脚上的膨大称骨壶腹;另一脚细小无膨大称单骨脚;前、后骨半规管的单骨脚合成一个总骨脚。所以,3个半规管只有5个孔开口于前庭。

2.膜迷路

膜迷路包括位于前庭内的椭圆囊和球囊、半规管内的膜半规管、蜗内的蜗管等三部分,各部分之间互相交通,腔内充满内淋巴。

(1)蜗管

蜗管位于蜗螺旋管内的膜性细管。其内充满内淋巴。蜗管横切面呈三角形,有3个壁:上壁为前庭壁,外侧壁是螺旋管增厚的骨膜,下壁为基底膜(螺旋膜)。在螺旋膜上,上皮局部增厚形成隆起称螺旋器(又称Corti器),是听觉器。螺旋器由毛细胞、支持细胞和盖膜构成,毛细胞为感觉细胞,表面有听毛,底部与蜗神经末梢相连。盖膜为骨螺旋板边缘伸出柔软的薄膜,悬浮于内淋巴液中,盖在毛细胞上方与听毛接触。当声波引起内淋巴振动时,盖膜也随之震动,接触听毛使其弯曲或移动,这可导致毛细胞受到刺激而引起兴奋,产生的神经冲动沿蜗(听)神经传向大脑皮质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2)膜半规管

膜半规管分前膜半规管、后膜半规管和外膜半规管。各膜半规管亦有相应的球形膨大部分,称膜壶腹。其壁上粘膜增厚形成嵴状突起称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

(3)椭圆囊和球囊

椭圆囊和球囊壁上的粘膜增厚分别形成椭圆囊斑和球囊斑。二者均由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椭圆囊斑和球囊斑也是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静止的位置及直线变速(或加速)运动引起的刺激。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