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
当前位置:

公共基础知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简单介绍

2020-05-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考试咨询】浙江事业单位考试交流群:537038516 |微信公众号: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在线|

浙江省事业单位招考公告浙江省事业单位历年真题32学院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今天为各位考生提供公共基础知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简单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

我们今天要来一起学习的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按照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赋予有特征意义的名称,公元前104年,由邓平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在今日,它们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节气歌将二十四个浓缩于其中。而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相关内容。

一、知识介绍

(一)知识内容

“春雨惊春清谷天”,这正是春天的6个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它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指的是万物起始、一切更生。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其次是雨水,这一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雨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天气回暖后,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这便是惊蛰了。

春分或许是大家相对熟悉的一个节气。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春分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

清明——在这一天,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古时清明节往往是外出踏青的时节,后在清明节又新增了一怀念故去的人们、扫墓的习俗。清明过后的节气是谷雨,在谷雨时节雨水会增多,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故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这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夏季第二个季节是小满,小满时节,北方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故只是小满,还未大满。而谐音“忙种”的芒种,是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到了夏至时分,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在这一天,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下一个节气是小暑,它标志着盛夏正式开始。暑,即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大暑则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

“秋处露秋寒霜降”,一样的,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是秋季的起点。秋天已至,那么什么时候“出暑”呢?这便是在处暑这一节气了。“处”是终止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酷暑结束,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

下一个节气是白露,是一个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在古时候,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到秋分这一季节,昼夜等长。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在2018年,我国将秋分这一天定为“农民丰收节”。而寒露时节,寒气渐生。而寒露过后,即是“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需要注意的是,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这也是大家容易混淆之处。

“冬雪雪冬小大寒”,冬天的第一个节气是立冬,这一节气过后,就进入了冬季,“秋收冬藏”,万物在冬季闭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而说到“秋收冬藏”也不得不提到冬季里的雪。小雪和大雪,以及雨水、谷雨、小满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小雪节气中说的“小雪”与日常天气预报所说的“小雪”意义不同,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而天气预报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强度较小的雪。而大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渐增多。

大雪过后,是一个特殊的节气——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时间最短。同时在这一天,也是我国吃汤圆、吃饺子和小团聚的日子。等到了小寒这一节气时,就标志着寒冬正式开始。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

(二)知识点与考点归纳

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季节的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寒热程度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变化的有白露、寒露、霜降;反映作物成熟、收成情况的有小满、芒种;反映太阳高度的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自然物候的有惊蛰、清明。

同时,二十四节气还可能出现某个节气所反映的特征的题目,古诗与节气对应的题目,以及类似古人对某些植物和作物的命名与哪些节气有关的题目,如明前茶、雨前茶等。最后,还可能出现推算节气日期的题目。

二、试题展现

1.关于我国“二十四节气”,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公元前104年,由邓平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B.“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月球围绕地球运动的过程

C.“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气候的变化等情况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答案】B。解析:A项正确,《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公元前104年由邓平正式明确。B项错误,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反映的是太阳的周年视运动。C项正确,如立春等反映季节变化、大小寒处暑等反映气候(气温)变化、寒露霜降等反映物候变化。D项正确,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入非物质遗产名录。故本题选B。

2.在“二十四节气”中,(    )反映降水现象,表明降雨的时间和强度。

A.立夏、立秋 B.清明、白露 C.大暑、小暑 D.雨水、谷雨

【答案】D。解析:A项错误,立夏、立秋代表着夏天和秋天的开始,反映的是季节的变化。B项错误,清明时反映的是物候变化。白露是指天气转凉,露凝而白,反映的是天气变化。C项错误,小暑和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两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D项正确,雨水是指降雨开始,雨量渐增。谷雨意味着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这两个节气反映着降水现象。故本题选D。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