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系统
当前位置:

课堂提问的原则(一)

2019-01-1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一)目的性原则

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内容应结合教学目的,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置。所以,课堂提问忌不分主次轻重,为提问而提问,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启发性原则

我国古代教学名著《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旨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新学知识只有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联结点,才能将新知识同化,才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提问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应启而发,切思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这样的问题。

(三)适度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选择一个最佳时机进行。适度性原则有两方面: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反而破坏了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但也不能没有提问,否则整堂课会毫无生机。

另一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没有难度或难度太大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浅显的随意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超前的深奥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只有适度的提问,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兴趣性原则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