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活动设计的“缺失”
在实际教学活动设计中,尤其是在诸多公开课教学中,许多老师感叹精心设计的环节好看但不中用,耽误了有效的教学时间,导致出现“教不完”现象,从而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其实这些是由于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存在“缺失”行为,分析这些课堂上的“缺失“行为,能让我们进一步认识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课堂提问设计中的“缺失”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形式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上应尽可能增大学生的“自由度”,这种利用多边交往的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在人际的互动中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但是这种“自由度”一定要把握度和时机。
3.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随着观念的不断更新,“生成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并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普及性的教学策略。好的课堂生成,往往能够将课堂上有意义的情境化为教和学的资源,师生在自然和谐中完成教学任务。但很多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把握过于开放,学生的提问或发言有时是信口开河,教师的组织教学也跟着信马由缰,结果时间花费了,教学的效率却不高。
4.探究活动实效性的“缺失”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探究性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新精神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伴随着这些变化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如何设计有效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应该引起每一位教师深思。
5.开展合作学习价值性的“缺失”
在最新的课堂上,很多教师都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但许多课要么流于形式,没有实效;要么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自主探究,就会出现讲不完现象,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往往是草草收兵,带来一些遗憾。
6.问题情境创设实效性的“缺失”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率不高。于是,创设“现实的、动态的”数学情境成为了广大数学教师的追求。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