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系统
当前位置:

教学过程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2018-08-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考试咨询】浙江教师招聘交流群:287234887|微信公众号:浙江招教|

浙江教师招考公告浙江教师历年真题32学院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学生主要是通过“读书”、“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去“应用”和“证明”。这是一条认识的捷径。可以避免人类曾经经历过的曲折和失败,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表示的,是前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概括,而不是来自学生的实践与经验。他们接受这种知识是完全必要的。

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选择的经验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的,且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传统教学中我们只重视书本知识,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下,我们又只偏向于学生的个人经验,这都是违反教学规律的。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智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离开或排斥掌握知识,智力发展无从生长。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智力、能力,是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智力发展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4.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上。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实现培养目标。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5.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智力因素主要指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兴趣、动机、需要、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因素。二者是密切联系的。

(1)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基础,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学生的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是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离开掌握知识的智力活动,非智力活动很难发展。反之,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习动机的强弱,意志品质的持久等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智力水平大致相同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异,原因就在于非智力因素的不同。

  • 1
  •  
  • 2
  •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