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咨询】浙江教师招聘交流群:287234887|微信公众号:浙江招教|
浙江教师招考公告|浙江教师历年真题|32学院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自然的状态”在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和国家的起源学说中固然是指人类的史前时代,但在教育上更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它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基本含义
卢梭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归于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只有三种教育圆满地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向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两者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因此教育“归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
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他的作用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所以卢梭也常提及“消极教育”。
自然的教育又主要是针对富人的。原因是穷人所处的环境特别是农村环境已经十分接近自然,而且他们被迫只能接受这种自然的教育,不可能得到其他教育。而富人从他的环境中所受的教育对他是最不适合的,对他本人和对社会都是不相宜的。因此卢梭认为针对富人子弟的自然教育至少可以挽救和培养一些人成为人。
综上所述,卢梭为之呼号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戏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战,“归于自然”、遵从天性,就是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
培养目标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按照他的论述,“自然人”这个概念是相对于“公民”“国民”等概念来说的。卢梭认为,由于自然状态与专制制度的对立,所以培养“自然人”与培养公民是两个相互对立的目的。因此,不可能同时教育成这两种人。卢梭选择“自然人”而不是公民作为培养的目标,显然是由于他的人性论、社会发展观特别是他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他不无蔑视地说当时法国的专制国家已经不像是真正的国家,而在没有国家的地方是不会有公民的,更不用说什么培养“公民”
综观卢梭的论述,“公民”与“自然人”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他能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而公民的一切仰赖于专制社会,失去了自身的独特价值。
第二,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而社会之中,公民是有等级的。“归于自然”的教育当然不培养等级的人,不造就王公贵族或奴隶。只有自然人无须为此烦恼,更无须为维持地位和身份而施展阴谋诡计。
第三,自然人又是自由的人,他是无所不宜、无所不能的,而国家公民在社会中常常是某种专业化的职业人,他被囿于他的职业而失去自由。
核心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一方面,他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中。另一方面,卢梭还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回归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卢梭为之呼吁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危害人性的教育发出的挑战,“回归自然”、遵从天性,就是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这最大体现于他的《爱弥儿》一书。我们要尊重儿童的需要,为学生的自我完善营造一个绿色的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需要。
卢梭注意到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要求因材施教。他指出,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他要求教育者必须在了解自己的学生之后才对他说第一句话。这个理论在当今教育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卢梭还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实践行为,他认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书本知识基教育者的口头训示即“填鸭式”的教育是毫无效果的,重要的是要身临其境,身体力行。他反复指出:“我要不厌其烦地一再说明这一点;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他们在书本中学不到他们从经验中学到的那些东西的。”他甚至多次提出对儿童要仁慈,认为这是人的“头一个天职和唯一美德”。强调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天性的原则。其次,他十分推崇自由,强调要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学习。
求自由,崇尚自然是卢梭始终如一的目标。然而,从总体上看,由于缺乏教育实践基础和科学理论依据,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不免出现主观臆断或过于极端的观点,比如他的“自然惩罚论”就受到后人的责难。总之我们在理解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内容时必须同时体会到他的激进的启蒙思想。
遵从自然教育
同其他启蒙思想家一样,卢梭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明确指出,在所有人类一切事业中,教育是最重要的事业。所不同的是,他并非赞同一切教育对人的影响,而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强调自然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可以使一个人适合所有一切人的环境。”
卢梭说:“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由于中世纪人们的思想行为被牢牢地禁锢在封建礼教之下,人们无丝毫的自由可言。封建制度严重地压制着人们的天性使人喘不过气,作为反封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憧憬和向往充分展现人的自然本性的善良、快乐、自由的人的自然状态。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入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竞争、猜疑、倾轧、冲突、贪婪、野蛮的社会状态。卢梭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自然教育理论的代表,他的关于自然、自然人及自然教育的论述,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和尊重这些规律而不能与其对抗。
而卢梭让儿童天性率性发展的适应自然的教育理论,主要体现在其教育学名著《爱弥儿》一书中,其理论内容是:良好的教育,有赖于自然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这三种教育的有机结合。卢梭认为,每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是由三种教育构成的,即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这种教育,我们或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在卢梭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育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愿;如果在同一个学生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自然的教育,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良好的教育。首先自然人是以天性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从而与“人所形成的人”是有区别的。自然人作为社会的新人,是大自然培养出来的。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利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爱弥尔不是一个奔波荒野的野蛮人,他是城市中居住的野蛮人,他懂得怎样在城市中满足他的需要,怎样利用他的居民,怎样向他们一起生活。这也是这种教育方法的实质。其次,不为金钱而工作的崇高的教师是进行社会教育培养的主体。卢梭认为,我们生来就受母亲、父亲、保姆、仆人或家庭教师的熏陶和教育,而教师的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必须具备优秀品质,不为金钱而工作,不为权利所诱,不为威慑所震。由于教师接触时间比较多,因此容易成为学习和摹仿的对象。所以,值得注意的是接触学生的人,即使是仆人也应当受良好的培养。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适应自然的教育理论,从本质上说是对于人性的教育。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从历史进程来看,卢梭关于自然教育的思想是旨在反对和控诉封建专制制度对儿童个性与自由的摧残和压制,反对经院主义教育强迫儿童呆读死记宗教教义及其严酷的纪律和体罚,具有反封建的革命进步意义。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但问题在于卢梭把人的教育单单归结为是教师帮助儿童学会更好地利用其才能何器官的内在发展,这就使得教育显得很被动,撇开了教育的内涵,否定了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动性的作用,而且,他同时也把人的才能看作是与生俱来的,而只需对“本性”加以发展,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中去了。另一方面,卢梭否定了文化学习的继承性,抹杀了学习系统知识的必要性。
总的说来,卢梭的这些思想尽管表现出了他的历史局限性,有的观点比较矛盾甚至偏激,但至今仍闪耀着光芒。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之后,随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特征的逐步了解和认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已不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不重要,反而正是以卢梭等人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家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西方国家在形成崇尚自由、尊重个性、以人为本的教育风格方面奠定了基础。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