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鸿观点
当前位置:

公考热点丨传统非遗的创意发展之路

2019-06-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考试咨询】全国公考交流群(日更课):825845872|微信公众号:展鸿教育|官老师:18969902976

全国公考招考公告历年真题32学院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展鸿公职考试中心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注于国家公务员考试(http://www.gwyks.cn/html/gwy)考前辅导培训和书籍研发的机构。专业的师资团队、创新实效的课程模式,真心关怀的服务理念,选择展鸿,助您成公!

知识点一:什么是传统非遗?

1.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一个专业术语,具体定义如下: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2.“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特殊含义

1.“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

2.“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3.“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

4.“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

5.“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

6.“名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同。

知识点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1.概述

文化遗产日,从2006年起设立。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设立的目的: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2.历年活动主题

从2009年国家文物局创设主场城市活动机制以来,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都选取一座城市举办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历年不同的主题可作为公职考试中作文题的论点或立意,参考如下:

 

历年文化遗产日活动主题表

年份

活动主题

重点角度

2006年

保护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

文化遗产的精神层面

2007年

保护文化遗产  构建和谐社会

文化遗产与社会和谐

2008年

文化遗产人人保护  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文化遗产成果共享

2009年

保护文化遗产  促进科学发展

文化遗产与科学发展

2010年

非遗保护  人人参与

呼吁文化遗产人人共护

2011年

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

文化遗产如何体现美好生活

2012年

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

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文化遗产保护

2013年

文化遗产与全面小康

文化遗产如何体现全面小康

2014年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活起来、用起来、传承下去

2015年

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文化成果共享

2016年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如何融入现代生活(传统与创新)

2017年

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发展下的文化遗产保护

2018年

多彩非遗  美好生活

融入生活的非遗,从哪些方面体现美好

2019年

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

在非遗保护方面,中国的实践经验或成果

 

知识点三:非遗发展的创新之路

1.文旅融合→“非遗+旅游”

2018年6月8日,雒树刚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座谈活动上的讲话中指出:“非遗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很多人正是因为文化的多样与差异,因为着迷于各地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了旅游的需求。”

文旅融合使得激发非遗传承创新有了新动力,为非遗传播的途径拓宽了道路。在全民文化旅游的时代,“非遗+旅游”思路的提出不仅有利于满足大众的高质量出行需要,更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2.短视频创新传播方式→“非遗合伙人”

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也就是说社会中的大部分现象都是通过各种互动仪式形成和维持的

短视频具有观看与被观看的强互动性使得非遗可以利用非遗继承人拍摄的短视频与其进行互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生成短视频,短视频模式通过记录(摄制)非遗文化、分享(上传)、点评与转发,使用户收获文化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共享,其社交属性也推动了传统非遗文化传播模式的改变。

根据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而其中作为短视频领域领跑者的某平台,其日活已经超2.5亿。日前,该平台推出了“非遗合伙人”计划,意味着短视频在非遗文化塑造和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媒介角色。

3.非遗保护向完整生态系统转变

2018年12月10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发布。这意味着非遗的保护重点从之前的重在保护代表性非遗项目名录向保护非遗相关的表现形式、存续状态等文化生态方向过渡

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政府及个体对于非遗的保护形式在发生变化,逐渐由项目保护到整体性、区域性保护的完整生态系统转变。文化和旅游部也在各类会议中强调在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强整体保护氛围的营造”。

在非遗注重整体性保护的转向中,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其开展的维度也逐步扩展,各类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有序展开,使得非遗工艺振兴计划不断深入,更从传承方式上有了进一步创新,数字化传承及保护体系逐步建立。

4.“非遗+”

在文旅融合创新性思路的推动下,“非遗+”正在寻求与旅游产品的互相借力。

①“非遗+建筑”,打造立体人文景观。

中国的历史文化街区长期处于被保护的封闭状态,缺乏人文艺术气息,非遗的助力使历史街区的旅游组织向“街区平台+非遗传承人”方向演化。

例子:福州市叶氏故居建成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基地,蓝建枢故居已成为闽都民俗文化大观园,而以银饰加工为手艺的苗寨工艺传承人们,也逐步开始用自家传统苗寨开设民宿,打造银饰文化体验游。这些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游客对“在地文化”的体验性,并提升了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

②“非遗+研学游”,立体化非遗展示。

研学游形式的出现,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的一种新文化旅游方式。由于研学游在研学旅行领域的组织要素众多,因此要把握中小学生群体这一重点,在非遗研学旅行产品的设计上要满足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出发点,为参与非遗研学游的人群提供开拓眼界、了解非遗文化的机会。

例子:苏州依托中国苏绣博物馆、镇湖刺绣产业基地、角直古镇开展苏州传统服饰及织造技艺研学之旅;宜兴是与江西景德镇齐名的“中国陶都”,开展紫砂陶非遗知识大讲堂、由紫砂陶大师教导品鉴紫砂陶器有助于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这一珍贵的传统制陶技艺

③“非遗+演艺”,非遗元素的打磨利用。

当前各地都存在多维度地向国内外游客展现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俗节日特色文化的倾向和需求,演艺这一氛围愉快、可提供丰富视听体验的表现形式,便顺其自然地与非遗形式结合,由此来加深游客对非遗演艺产品的印象,满足旅客的多维需求。许多形式多样的实景演出、文旅演艺也是便是对非遗元素的进一步打磨与利用。

例子:基于本土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开发的剧目有《印象·刘三姐》《又见平遥》《魅力湘西》《宋城千古情》和《印象·西湖》等颇具艺术价值的剧目

④非遗进校园,互动体验让非遗更接地气。

非遗文化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承载民族文化的传统文化,应当被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所了解。由于国家对于非遗的整体性保护,高校图书馆也成为了传播非遗的有力手段。当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寻找非遗与高校的契合点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对于非遗的认知路径有很多,因此创新开发更加适宜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播目的。

例子:大连图书馆举办“文心雕龙风,诗情话剪纸”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举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雕版印刷技艺展演活动”为主题的系列文化艺术展览;海淀区图书馆举办以“弘扬传统文化发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未成年人手工制作系列活动。

其他:2019年1月20日上午,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将于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非遗保护的地方性法规,非遗条例的出台,对于保护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解决“人亡技消”的困境意义甚大,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也有了法律支持。

5.非遗创新的主要意义

打造地域文化名片,助推城市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城市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非遗既是城市的文化基因,也是城市形象的文化符号,传播城市形象有助于宣传城市人文精神,塑造城市品牌,延续城市文脉。

②发掘培养传承人,反哺寻求创新:非遗创新引发的全民对于非遗的关注,也使得非遗传承人受到了更高的重视。各院校、企业在恪守“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原则下,积极开展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工作,有助于民众的非遗保护意识全面提高。

③丰富文化消费内容:非遗的传播创新为文化消费产品提供了更多的内容支撑,增添了文化消费形式和内容,提供了更多高质量、多类型的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反之,高质量的文化消费产品使得消费者在消费非遗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传统文化认知。

④与现代文化融合,增加传承可能性:活态流变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传承特征。网络媒介使得非遗传播在现代文明和技术的手段下开始探求更多更有效的传承方式。数字技术为翼,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保存或是借助三维动画、全息影像、VR全景视频等各种丰富多样的数字技术手段,非遗技术传承不再完全依靠传承人,而是可以使观众从多维度的视角去欣赏非遗技艺的全过程,使非遗技艺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让非遗技艺触手可及。

观点集:古老非遗的生存之道

1.习近平同志指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传播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有效方式,能够让其价值和魅力深入人心,凝聚全社会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识和力量。——《人民日报》(2018年08月23日07版)

2.创造和传承的甘苦冷暖,唯有业界中人才能体会。 “世上生意甚多,唯独说书难习,紧鼓慢板非容易,千言万语需记。一要声音嘹亮,二要顿挫迟急,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这段词说的即是学习北京琴书的不易。用北京琴书传承人刘砚生的话说,“学十年能到台上演出就不容易了,琴书艺人是要‘平地抠饼’的,要让大家愿意掏钱给你。”——《北京青年报》(2019年1月21日A02版)

3.理性认知并不意味着让非遗“任凭雨打风吹去”,传承千百年的非遗是民族的文化瑰宝,需要我们在当代环境下予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技艺的生存发展与政策法规、社会期待相互适应、共同进步。——《人民日报》(2019年02月22日12版)

4.非遗是一种“慢文化”,非遗进校园也不应搞“快餐式”教学。唱做并举的戏曲,精雕细刻的工艺,刚柔相济的武术,掌握非一日之功。不必“挑担吟诗走远方”,非遗进校园让文化走到孩子身边。这无疑是一种双赢:当非遗走近年轻人,传统就有了延续的希望;当年轻人走近非遗,成长将获文化的滋养。——《人民日报》(2019年05月08日05版)

 

展鸿公职考试中心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注于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gwyks.cn/html/gwy)考前辅导培训和书籍研发的机构。专业的师资团队、创新实效的课程模式,真心关怀的服务理念,选择展鸿,助您成公!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免费直播预约观看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