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系统
当前位置:

如何做一名具有胜任力的教师?

2018-08-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教育路上时常遇见各种各样的难题,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成了最让教师头疼的部分。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往往不能解决问题,抓住每个学生身上的特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心中有学生,才能真正让教育回归到人本身,这也是教师最核心的竞争力。新学期如何做具有胜任力的老师?先从读懂学生开始吧!

贵州的教师工作交流会上,一位老师分享了班上真实的案例:班上有位学生特别不爱背课文。老师任务追得紧了,学生退学了,老师尽职尽责把学生劝了回来。面对二度返校的学生,老师也主动降低了要求,试着与学生沟通,只要一期能背四首古诗就算过关。没料想,该生又退学不来了,至今仍然失学在家。另一位老师站起身质疑:“你为什么非得让他背书啊……”教师的追问,引来全场笑声和掌声。这显然不仅仅是玩笑,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放下对迅速达成既定目标的执念,有效地读懂学生,目中有人,心中有人,才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教育是继往开来的事业。教育的发展,取决于教师素养的发展。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和不断增长的对学生成长的期待,读懂学生,成为懂得学生学习需求的人,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方向,值得我们扎扎实实回归“人”的起点,不断创新,务实实践,方能有效服务学生发展。

一、前置沟通时间,在多方调研中读懂学生

接手新班时的学情调研,学科课堂教学的学情前测,都是研究学情、读懂学生的有效渠道。教师要善于从学情调研中,阅读那些我们熟悉却不易敏锐察觉的细节背后的意义。

我们一改“开学师生如同白纸一样”开启6年学习历程的状态,将学情调研的时间前置,在每年8月下旬,通过“打一个温馨电话、查一次档案记录、来一次老班访谈、做一次调查问卷、约一次深入家访”五种渠道,了解学生基本家庭状态,对话学生发展点和发扬点,在多样化的学情调研中初步接触学生和家庭。

学情调研,不能只是泛泛而“谈”,还需要充分研究与转化,才能把现场观察到的信息落脚在对教育教学的转化和指导上。我们根据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如入学焦虑、学情差异等问题,一并给予同年级家长专业解答,以缓解家长在孩子入学过渡阶段的焦虑心态;我们逐一对话记录,甄别记录学生典型特质,为日后开展个性化教育备下第一份初案;我们在首轮学情调研后,综合访谈结果为每位学生建立初始档案,这些都为持续积累信息、深入读懂学生稳稳打下第一步根基。

二、常态工作日志,在持续观察中读懂学生

每种形式的学情调研,都能帮助教师发现学生不一样的细节。读懂学生,需要教师在常态工作中“闭上嘴、迈开腿、用心看、仔细听、充分想”。

常态值周工作日志,能发挥不一样的“读”懂学生的作用。不同的值周时间段,教师观察学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早晨进校,观察学生的个人清洁及晨读情况,了解家校练习本的完成情况;上课时间,观察学生的专心程度、发言及提问情况等;下课时间,观察学生的活动内容与学生协作互动情况等;分组活动时间,观察学生是否能与同学和谐相处等……

辛苦调研记录的信息,不要仅仅一填了之就尘封在故纸堆中。一个个看似普通的细节,都在无声传递着学生不一样的信息。抓住细节,相互联系,不断观察分析,更容易形成研磨学生、读懂学生的有效桥梁。教师还可将值周日志小范围共享出来,既是对学生特点的阶段性梳理,又能明确班科、家校共同的努力方向,为下一步汇总解析信息留下宝贵的过程资料。

三、课堂教学,在关键环节中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仅有开学初的学情调研还不够,课堂教学是研磨学情、推动学生持续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持续致力于读懂学生、把握学情,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教学从“批发式”集体服务走向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

读尴尬误会处,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师生需求的差异。公开课提问环节,众学生陷入沉思,一位学生小手似举非举间被老师抽问,学生却满脸通红称要如厕。课堂上的小尴尬让人不禁追问,同样是举手,需求一样吗?为此,我的同事曾编撰了简明的手势语儿歌,作为师生问答的“暗号”,在入学起始年级中加以推广,让教师能“秒懂”不同学生的课堂诉求。

读典型错误处,能够促进教师发现学生思维路径的含金量。错误不可怕,看不到错误背后的价值才可怕。课堂上的典型错误,常常包含着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路径,是推进课堂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读懂学生的典型错误,挖掘其中的“含金量”,是推进学生正确理解课堂教学重难点的金钥匙。

学习完运算定律,在计算“123-47+53”时,部分学生得出这样的答案:123-47+53=123-(47+53)=123-100=23。显然,学生对于运算定律的理解还不够透彻,看到题目,受到数字的干扰,立刻套用运算定律来凑整,从而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计算结果错误。教师借助这一典型错误,引导学生明确加减混合、乘除混合同级运算的计算步骤:仔细观察题目;明确计算方法:能简便的用简便方法计算,不具备简便运算的因素,必须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顺“错”而究,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贵在预设基础上的精彩生成。读懂学生异口异声,发现学生创造潜能;读懂学生课堂困惑,把握理解障碍扫雷点;读懂学生情绪差异,判别学习活力触发点……动态把握即时生成的真实学生信息,并进行有效价值判断和处理,为推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角色互换体验,在换位思考中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不仅需要对信息的分析和判断,还需要充分的共情。在第2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学校曾组织了主题为“今天我做主,老师您休息”的全校师生角色互换活动,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教师一天的工作生活,体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通过观察教师生活、报名分工、集体备课、角色互换、感悟梳理等环节,为师生搭建活动育人的平台,帮助师生在换位思考中促进相互理解。

教师节体验活动让学生感悟到了教师工作的苦与乐,也让首次置身台下当学生的教师感慨颇多。综合实践活动课上,陈涛小组上台讲述“跟着课本去旅行”的旅游攻略。原本默默无闻的“小闷葫芦”,此刻却能够依托PPT,侃侃而谈国内外文化旅行沿途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学等讯息。教师不禁感慨地称赞:“这么小的孩子,平日印象中沉默寡言,却能在台上思路清晰,对重难点问题条分缕析,真是让我刮目相看!”

思想能否破冰,直接决定着行动能否突围。换位思考,共情互动。哪里有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哪里就会有让教师惊喜的发现;哪里给出成长的空间,哪里就有学生的茁壮成长。

五、日常师生沟通,在察言观色中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同样也是师生常态沟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效地察言观色,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态,加以合理分析判断,才能有望走进学生的内心。

读懂学生,要去体察学生一言一行间的细微差异。以学生态势语的细节差异为例:学生身体前倾,眼神发亮,满脸兴奋,无疑是参与学习活动兴致正浓的表现;双拳紧握,眼神发横、一脸不如意,或是内心愤懑无处倾诉;手捏衣角,言辞结巴,眼神略有迟疑,或是心中有隐情……一草一木间,隐藏着大千世界;一言一行间,表露着儿童内心。教师要善于从一言一行的观察和判断中,发现孩子真实的心理需求。也许一个眼神、一次叹息、一次不经意间的回避目光相遇,都能看得出来学生的内心世界。

读懂学生,要去体察同一事由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学生不能完成作业”为例,同样是缺作业,绝不仅仅是学习态度的差异,稍加追问便会发现同一事由的成因却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因为写字速度慢而拖延;有的学生当日学习内容掌握不牢;有的学生课堂上写作业时贪恋玩耍;有的学生课后切入作业的时间太晚……要相信每一个匪夷所思的儿童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来自儿童的正当理由。努力为学生失当的表现寻找真实的理由,一千个缺作业的现象背后,或藏着一千个不一样的拖字成因,也应因此诞生一千个对症下药的处方。

成因的破解,往往就意味着差异化教育的真正开始。

教育教学是复杂的整合性活动。学生的言行举止与成长发展存在着千差万别。在常态教育生活中解码学情,体察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是读懂学生有效的引擎。读懂学情,因懂而变,动态调整中寻找新的工作策略,逐步助力师生的共同成长。

放下对“既定目标”的执念,重设目标。

“让我不管他,有没有可能?他的表现会影响我的绩效考核?他……”面对棘手的学生问题时,有时恰恰是教师急于把学生拉回到既定轨道上来的这份执念,容易把师生推至“战壕”的两方。对立的心态,无从衍生教育的智慧,反而更容易让学生惶惑甚至产生抵触。

一个有着在幼儿园午休入睡困难症的小朋友,老师悄悄单独告诉她:“一周睡着两次,可以送你一个小星星。”孩子多日的困扰,被老师主动降低标准,化解了问题。这样的例子不难看出,因为教师能够读懂学生成长的特殊“缓慢”时段,教师放下对既定目标达成度的期许,配置一把“临时的放大镜”,为学生重新私人定制一个又一个小目标,从真正的学情基础上来看生长。

越是“问题学生”,越应该有机会暂时成为一定程度上的“特权生”,重设目标,因生而动,才有望回到正能量对话的渠道中。

  • 1
  •  
  • 2
  •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

  • 32学院免费体验课

推荐直播

推荐面授

推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