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背景概述】
2018年4月9日,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山村中学——斋堂中学迎来了一名“大咖”——特级教师李春旺。本学期起,他走出工作所在学校,给深山里的学生上课。打破学校界限壁垒,使全区优秀教师资源实现共享,让全区的学生无论在哪里就读,都有机会聆听到优秀教师授课。
【探究原因】
作为一种新推出的教师聘任方式,“共享教师”从宏观层面进行基于教育均衡化理念下教师资源配置方式的结构优化,可以看作是对教师管理方式的突破,是在诸如转移支付、支教、名校集团化、委托管理、一校多区、高校介入、学额分配、就近入学以及信息平台资源开发等一系列实践基础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性变革。其缩小差距、缓解择校和整体提升师资质量的制度创新取向是清晰的。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满足国家急需、强化教师的公共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才是“共享教师”的根本追求。
推行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决策部署。按照计划,2015年在全国19个地区试点,2020年全国落实推广。
实施“区管校聘”改革旨在推进教育均衡 ,为促进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提供制度保障,促进区域内师资均衡配置 ,推进教育公平 。同时通过开展适岗竞聘,完善学校教职工能进能出、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实现学校教职工资源优化配置,切实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获得感,增强教师发展活力,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共享”之下,从学校方面说,师资匮乏的山区学校、薄弱学校有机会迎来新鲜血液,解决师资匮乏之困。比如斋堂中学,以前一些非主科如生物、地理,一直是其他科目老师代教,且照本宣科,学生提不起兴趣。中考改革后,这些科目被学生选择,到哪里去找正规老师的问题难坏了学校领导,“共享教师”来了,问题则迎刃而解。
对教师来说,他们会被“共享”出新干劲。门头沟实施“共享教师”制度的前提是教师实行“区管校聘”,将教师关系归于区教育部门,由学校聘任,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相较于过去管理体制不变的教师轮岗交流是一种进步。过去的轮岗交流,时间长至几年,好学校的好老师不愿到差学校,尤其是山区学校,不少好学校也不愿将好老师交流出去,担心学校的教学质量受影响。而“共享教师”的身份不再属于任何学校,打破了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共享教师”也能因此将自身知识惠及到更多学生。
但就目前而言,“共享教师”制度还需进一步把好事办好。一要适当增加财政投入,给“共享教师”增加工资待遇,他们才有心甘情愿被“共享”的动力,毕竟他们被“共享”到山区学校,会带来生活成本增加、精力支出更多等现实问题;二要防止好学校“垄断”好老师,给“共享教师”走出去制造障碍;三要防止只“共享”副科老师,不“共享”主科老师。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的配套措施要跟上。
【意义分析】
1.拓展了优秀教师施展才华的空间。区域内公办校的优秀教师可以打破校际界限跨校流动,这就意味着优秀教师可以名正言顺地“走出去”,到其他学校兼课,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
2.扩大了优质教育的受益面。“共享教师”制度,受益最大的自然是普通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的学生,让那里的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3.推动了教育均衡化发展。城区优秀教师向山区学校流动,让普通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学校立马就能享受到与城里名校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