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咨询】全国公考交流群(日更课):825845872|微信公众号:展鸿教育|官老师:18969902976
考生在平时可以多阅读一些权威媒体的报道或时评,一是对阅读素材的积累,二是对写作手法的借鉴。展鸿教育挑选了一些文章,供各位考生阅读参考: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浓厚的“清官”情结。包拯、海瑞、于成龙、张伯行、张养浩……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这些古代“清官”或被载于正史、或被民间演绎的故事,足见“清官文化”植根民间之深。“清官之德”值得弘扬,同时我们也要坚持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科学认识和借鉴“清官之德”。
清廉是为官的本分,从政的基本道德。“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在古代,“清廉”被奉为士君子之大德,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封建社会制度和文明水平的局限,真正的清廉者殊难一见,造成了“物以稀为贵”。而在当今社会,情况早已大不相同。一方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党员干部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公私分明、清廉自守应当是为官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分工愈加精细,“清廉”已经不再是“官场”的“专利”,而是各行各业共同的管理准则,党员干部队伍作为社会风气的引领者,更应责无旁贷、首先遵循。
清廉固然是美德,但为官者不能有“一清遮百丑”的心态。在古代,为官者如能被冠以“清”字,则无论能力大小、境遇如何,都很难不被百姓爱戴,进而可能名垂青史,受万世传颂。“廉非政之极,而为政必自廉始。”对当代的党员干部来说,为官是为了造福人民群众,清廉是从政的前置条件,却不是最终目的。如果把清廉当做为官的唯一追求,固然能得到“两袖清风”的美名,但如果没有作为、没有担当,仍然是辜负了人民的期望,不是称职的官员,寄希望于“一清遮百丑”也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因此,要致力于做“好官”,不要止于做“清官”。清代余云焕所撰兴义府大堂联“不要百姓一文钱,原非异事;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发人深省。“好官”,就是为民、务实、清廉之官,“清”只是一方面,更要时刻以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为念,尽职尽责,恪尽职守,实现、维护、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大环境下,少数干部削弱了工作干劲,不担当、不作为,需要引起各级高度重视。不为即是过,党员干部要担负起身上的责任,既要保持清风正气,又要保持昂扬锐气,真正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
来源:人民论坛网
编辑:展鸿教育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