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咨询】全国公考交流群(日更课):825845872|微信公众号:展鸿教育|官老师:18969902976
考生在平时可以多阅读一些权威媒体的报道或时评,一是对阅读素材的积累,二是对写作手法的借鉴。展鸿教育挑选了一些文章,供各位考生阅读参考:
“伪创新”不是创新,而是瞎折腾,其背后反映更多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不良风气,必须予以坚决打击。要识别伪创新的“真面目”,拆穿伪创新的“花架子”,必须用好“三个标尺”。
用务实的标尺检验其是否有成效。要坚持结果导向,把实际成效作为检验创新可行性的重要标准。首先设置创新举措前置程序,组建专门工作小组,在生成创新举措之前,充分开展基层探索调研,集中研判分析形成创新举措,确保创新举措符合当地发展规律,科学合理且“接地气”。其次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公开创新举措,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来评价打分,检验创新成绩成效。最后加大审核力度,层层审核、层层把关,把伪创新现象杜绝在萌芽状态。
用发展的标尺检验其是否可持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待基层创新,要始终把监督形式贯穿于创新落实全过程。开展创新举措“常态化”督查,看其是否存在前期大肆宣传、过度“包装”的形式,是否存在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情况,是否存在“一次性生意”、“一锤子买卖”的现象。定期组织创新举措落实“回头看”,看其是否存在落实到一半就“夭折”的倾向,是否存在长期坚持不利于地区经济发展或者危害群众利益的情况。
用对比的标尺检验其是否有新意。要提高对首创、首例以及“特色工程”、“亮点工程”的敏感性,善用对比的思维,将创新举措与其他地区或者本地区类似的经验做法进行比较,要仔细看、多动脑、多跑腿,不仅要对照创新举措上的相同点,更要到创新开展现场查看相似处,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宽层次的对比,看其是否有照搬照抄、“依葫芦画瓢”的嫌疑。要抓住中心重点,把握两个创新举措的主要内容,剔除附加多余举措和“花架子”,找出对别的创新举措“小修小补”的隐蔽性照搬行为。
来源:人民论坛网
编辑:展鸿教育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