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
当前位置:
  • 首页 >
  • 公务员
  • >
  • 申论阅读:舆论围观也是为司法正义加油的一种方式

申论阅读:舆论围观也是为司法正义加油的一种方式

2019-02-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考生在平时可以多阅读一些权威媒体的报道或时评,一是对阅读素材的积累,二是对写作手法的借鉴。展鸿教育挑选了一些文章,供各位考生阅读参考:

赵宇案的剧情翻转得有一些快。2月20日晚间,赵宇晒出了公安机关的“移送起诉通知书”,称自己的“过失致人重伤案”已经被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当晚,检察机关向媒体表示:刑法鼓励公民见义勇为。次日凌晨1点多,福州公安披露了本案的案情。此外,检察院认定赵某的行为属正当防卫,但超过必要限度,“为弘扬社会正气,鼓励见义勇为,综合全案事实证据,对赵某作出不起诉决定”。

喧闹了数天的赵宇案暂时告一段落,但也留下了一个疑问:当我们遭遇邻居呼救时,应该怎么办?

每起案件的处理,都是在树立权利的标杆、正义的标准,如果边界被划错,或者哪怕划得对,却不作出合理的解释,那么势必会扰乱社会的是非标准,也会反过来影响社会成员的选择:是明哲保身,还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实际上,本案引发的舆论场的撕裂,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案件的具体处理措施出了问题,而是由于案件信息披露得不及时,司法机关没有及时“讲理”——既没有及时披露案件的三个主角的背景,也没有及时厘清见义勇为与普通殴斗、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边界,产生了一个相当长的“信息真空期”。结果就是各种流言满天飞。

舆情发酵了三四天,核心的信息如李某到底有没有涉嫌强奸未遂,赵宇到底属不属于见义勇为,公众仍然不清楚。

“关门办案”不可能实现阳光司法,司法的权威需要在民间观点的碰撞中砥砺成长。如果案件处理得当、程序公正,完全可以通过详细的解释来说服公众。这种司法机关与民间舆论的互动,并不是舆论审判,而是天理、国法和人情的融合。司法机关不能把民间的质疑声当成负担和噪音。

“礼失而求诸野”,从本案最终不起诉的处理来看,民间的没有经过法学训练的“眼睛”,实际上看出了本案的一些关键节点。在许多问题的判断上,网民都是清醒的。在事件闹得沸反盈天的2月19日,李某才被实施了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涉嫌的罪名并不是强奸,而是“非法侵入住宅罪”。也就是说,这个案件案发了一个多月之后,赵宇已经被刑拘了14天之后,才对事发的起因——李某行为的违法性做出调查。这也说明,案件的全面调查需要司法机关与舆论的良性互动,围观是一种“加压”,而公正办案要经得起这样的围观。

从2017年的“于欢辱母杀人案”,到去年的“昆山反杀案”,我们看到了民间意见与司法工作之间的相互促进,之前一度被视为敏感问题的正当防卫的边界正在越来越明晰。一些轰动一时的案件,已经进入了最高检的典型案例库当中。公众也期待福州赵宇案能够为见义勇为的行为划定新的标准。

相信经过这一番热闹的讨论,司法机关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有更“接地气”的表现。民间舆情中朴素的正义感,不管是否符合现代司法原则,都值得被认真对待,不应被忽略。

来源:荔枝网

作者: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评论人沈彬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