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推荐
当前位置:

申论阅读:如何理解抓创新不问“出身”

2021-05-0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考试咨询】全国公考交流群(日更课):825845872|微信公众号:展鸿教育|官老师:18969902976

公务员招考公告历年真题32学院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考生在平时可以多阅读一些权威媒体的报道或时评,一是对阅读素材的积累,二是对写作手法的借鉴。展鸿教育挑选了一些文章,供各位考生阅读参考: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果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发展,反过来,如果抓住了创新,就等于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如果抓创新不问“出身”,那么,抓创新到底应该问什么?答案是:问“贡献”、问“思想”、问“人才”。

抓创新不问“出身”,问“贡献”,回答的是创新的目标指向是要“为国家作贡献”。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只要谁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支持谁。事实上,创新事关国之大者。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要把创新作为一项国策,积极鼓励支持创新。“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跨越经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关口,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从根本上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

抓创新不问“出身”,问“贡献”,就是要着眼于国之大者,胸怀“两个大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否在变局中开新局,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决定于能否在创新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领域勇立潮头、占据制高点。如果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一定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因此,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真正实现科学技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当今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越是接近梦想,就越是要清楚而清醒地意识到,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要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从“大国”向“强国”的历史性飞跃,就一刻也离不开创新,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当然,抓创新不问“出身”,问“贡献”,表明人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分子,人人都是创新的“潜力股”。

抓创新不问“出身”,问“贡献”,就要更加强调自主创新、自立自强,为国家多作贡献。创新是重大战略问题,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如果说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那么,自主创新就是中国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国家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要靠创新,一味跟跑是行不通的,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因此,“十四五”时期,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方向,要更加牢固树立创新引领发展的战略,矢志不移坚持自主创新。

抓创新不问“出身”,问“思想”,表达的是创新本身也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抓创新不问“出身”,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要求我们要不断从创新的思维定式、陈规陋习中解放出来。“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须知,面对发展中的新情况,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循规蹈矩不行,因循守旧也不行,只有进一步创新观念,才能引领创新发展实践。

抓创新不问“出身”,问“思想”,就是要坚决破除创新中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诚然,较之过去,今天的创新观念、创新环境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毫不讳言,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一些人那里,一些“变种”的陈旧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一些带有“家族相似”特征的“主观偏见”依然风头强劲。为此,必须“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吐故方能纳新,破旧方能迎新。坚持抓创新不问“出身”,问“思想”,就是坚持革故鼎新,坚决破除“讲出身”的观念壁垒,坚决打破束缚创新的“陈词滥调”,不要让创新中的“陈规陋习”成为限制或束缚创新的“紧箍咒”。要学会慧眼识人才,不唯年龄、文凭、论文、职级、资历,鼓励并支持一切创新,让创新的种子在阳光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抓创新不问“出身”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观念创新、思想创新。坚持抓创新不问“出身”,就是要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强调创新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为人民和国家造福,一切创新都应该是鼓励和支持、平等对待的。坚持抓创新不问“出身”,这样一种观念创新,必将进一步激发起人民群众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掀起“万众创新”的新热潮,同时,只有以抓创新不问“出身”这样一种宽广的胸襟,才能汇聚各种人才,凝聚起磅礴的人才力量。新时代,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惟创新者行稳致远。

抓创新不问“出身”,问“人才”,强调的是创新要唯才是举,“谁能干就让谁干”,谁干得好就让谁干。实事求是地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抓创新不问“出身”,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巨大的共鸣,为各行各业的人才脱颖而出鼓舞了士气、指明了方向。众所周知,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坚持抓创新不问“出身”,问“人才”,就是进一步重申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在一切要素中,人才是最具创新活力的要素,在一切资源中,人才是“第一资源”。

抓创新不问“出身”,问“人才”,就是要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创新者上,守旧者下。英雄不问出处,谁是英雄,要在“战场上见分晓”。在我国的发展实践中,只有对那些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悉心爱护、全力支持、给予褒奖,才能进一步激励更多的人才不管“出身”如何,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从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储备更多、更优质的人力资源。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坚持抓创新不问“出身”,问“人才”,就是要在参与创新方面坚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国有企业人才与民营企业人才平等对待。在科技创新方面,但凡是愿意投身国家的创新驱动、投身科技创新,为国家和人民造福的,都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

抓创新不问“出身”,问“人才”,就是要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人皆可成才的创新大环境。毫无疑问,良好的创新大环境对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正所谓,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因此,要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教育培养,坚持在创新中“不拘一格降人才”,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创新实践中,如果“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那么,就一定会形成人人皆可创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展鸿教育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