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咨询】全国公考交流群(日更课):825845872|微信公众号:展鸿教育|官老师:18969902976
考生在平时可以多阅读一些权威媒体的报道或时评,一是对阅读素材的积累,二是对写作手法的借鉴。展鸿教育挑选了一些文章,供各位考生阅读参考:
治国之要,首在用才。近日,哈佛大学博士后罗林姣担任深圳南山区桃源街道办副主任一事引发网络热议。有网友表示,这么高的学历不当科学家“屈才”了;也有人表示支持,称“对科技企业支持更有优势”。人才引进和培育不是目的,合理使用才是关键。高学历人才到基层任职,只要秉承以“用”为本的理念,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智力优势,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就不算“屈才”。
在三国故事中,曹操以“求贤令”广开贤路,人才川流不息。而后期蜀国人才青黄不接,以至“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蜀汉最终败于曹魏,重要原因就是输在人才这一关键。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生态,既需要改善客观环境对人才的硬约束,也需要人才个体对自身和环境有一个正确认识和把握,只有突出重点,强化优势,补好短板,把现有的人才用起来,用得科学、准确,方能形成“人才尽来”的发展态势。
尊重“人才选择”。礼贤下士自古以来就是优良传统,重才之风,可兴不可废。人才独具一番手眼,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无论选择科研一线、田野乡村还是街道基层,高层次人才根据自身特点、爱好择业,用自己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为经济社会做好专业支撑,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用人单位是各项人才政策的“落脚点”,也是各类人才施展才干、实现价值的主战场。要有“视才如金”的态度,宽容包容人才个性,使人才既有“荣誉感”,又有“成就感”;要努力树立“有为就有位、能唱就有台”的鲜明导向,用人单位既要清楚了解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潜在优势,又要准确把握人才的成长经历、专业特长,鼓励尝试、宽容失败,为他们在基层持续发展、充分实现自身价值提供必要条件。
引导“人尽其才”。“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知人”还要“善任”,所谓“善任”,就是要给人才合适的“位子”,用当其时,用其所长。“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才放错了位置,也可能变成庸才。位子不“合身”,小则屈才,大则误事。要坚决破除“体制”壁垒,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用专业的体系评价专业的人才;既依据任务和岗位对人才素质能力提出要求,又满足人才的能力发展要求,灵活运用“因岗定人”与“因人设岗”,做到“人岗相宜”。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坚持共通性与特殊性、水平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揭掉人才评价的“永久牌”标签,坚持唯才是举,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破解禁锢人才发展的“藩篱”。
搭建“出彩舞台”。“栽好梧桐树、搭好黄金台”。为人才提供终身学习条件、搭建干事创业平台、破除人才发展约束、营造安心安业环境,才能把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激发出来。对人才的鼓励、爱护和保障都要再深一些、再实一些、再优一些,不仅要保障就业方面的“里子”,也要照顾到教育培训、举荐推优等方面的“面子”,对人才要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要做好统筹兼顾,既解决好人才的“燃眉之急”,更着眼长远,聚焦提升各类人才的“获得感”,以更加精致贴心的个性化服务,妥善解决他们关注关心的实际问题,努力为其心无旁骛投身创业、服务发展解除“后顾之忧”。真正营造出请得来、留得下、干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来源:人民论坛网
编辑:展鸿教育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