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资料
当前位置:

行测备考(言语)—下文推断题不仅仅需要咬住“尾巴”

2020-05-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考试咨询】全国公考交流群(日更课):825845872|微信公众号:展鸿教育|官老师:18969902976

公务员招考公告历年真题32学院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今天为大家带来《言语理解与表达之下文推断题不仅仅需要咬住“尾巴”》。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

在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占比很大,考生们自然会十分重视。但是,具体到某个类型的题目中,我们也发现,绝大部分考生都会存在“厚此薄彼”的态度。他们对于逻辑填空和片段阅读中的主旨观点题格外注意,对于其他的小题型则不以为意。实际上最后可能就是这么一道不起眼的小题型,导致我们与成功擦肩而过。所以,莫把“苍蝇”不当肉,在考试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多对一题就有可能改写命运。

一、识别题型

对于题型的识别,一般从问法着手。常见问法为“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说什么”“作者接下来最不可能说什么”等等,诸如此类。

二、目前主流的解题思路

承接叙述题的问法要求考生接着文段已讲述的内容继续去叙述,那么我们又怎么知道材料接下来会讲什么呢?自然是材料会有提示!而且,很多考生会想到,既然是接着尾句往后讲,那么此时尾句就不再是“尾句”了,而是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所以其解题的方法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关注尾句。比如以下两道例题。

【例题1】大唐帝国的开放品格和强盛国力,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影响。作为唐朝手工业产品的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对海外诸国都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域外对从唐朝舶来的丝绸、瓷器等物品的追逐,就好比时下潮人对苹果手机和iPad的垂青一样。唐三彩也裹挟在这种洪流中漂洋过海,生根发芽。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论述的是(    )。

A.唐朝对周边国家的巨大影响力 B.域外崇尚唐朝物品的各种表现

C.唐朝货品的运输路径和方式 D.唐三彩在域外的流传和影响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下文内容的推断,可以根据尾句进行推断。文段尾句讲唐三彩在大唐帝国强盛国力的影响下漂洋过海,生根发芽。根据话题一致原则,后文论述主题应为唐三彩。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包含该主题,当选。A、B两项在文段已经出现,是本文信息。C项是无关信息。故本题选D。

【例题2】目前我国的青光眼患者估计在2000万人左右,特别是原发性青光眼中的闭角型青光眼是危害我国中老年视觉健康的主要疾病。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视觉健康的致盲性眼病,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长期的高眼压可导致患者眼睛受到不可逆的永久损害,因此,了解青光眼的发病特点,及早发现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作者最有可能阐述的是(    )。

A.青光眼是如何引起的 B.青光眼的具体症状

C.青光眼的检查内容  D.青光眼的治疗方法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下文内容的推断,可以根据尾句进行推断。文段主要介绍了青光眼及其危害,末句通过“因此”得出结论,强调了解青光眼的发病特点,及早发现和治疗很重要。依据话题一致原则,下文应延续末句话题,具体介绍青光眼的发病特点。B项的“具体症状”与此相符。A项,青光眼的引起因素即病理性眼压增高,文段已提及,排除。C、D两项与“发病特点”的话题衔接不当,应在介绍具体症状之后再阐述,排除。故本题选B。

小结:以上两题均是结合尾句的内容推断下文,这也是当下实际考查中大部分题目的解题思路,但是我们是否就能据此得出结论:承接叙述题只要关注尾句,保证“咬紧尾巴”就可以了?如果这样想,你可能要碰钉子了,不信看看下面两道题。

【例题3】河的两岸风光旖旎。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涛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漂浮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着重介绍的是(    )。

A.叙述“河神”野牛的传说 B.描写草原上的其他野生动物

C.描写位于河岸上自己的家乡 D.描写河另一岸的美丽风光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下文内容的推断。如果只关注尾句,那么可能会误选A项或B项。其实快速阅读文段可知,从文段末句入手较难解答,需要考生理清行文思路。文段为总分结构,由“河的两岸风光旖旎,西岸……”可知,介绍完西岸的风光后,接下来应该介绍东岸的风光,即D选项。A项文段已经论述,属于本文信息。B项“其他生物”不是论述重点。C项“自己的家乡”无法从文段找到相关信息,上下文无法衔接。故本题选D。

【例题4】科技部、中宣部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尤其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的写入引发非议,甚至被斥为宣传迷信和伪科学。提到“阴阳五行”,人们常会斥之为迷信或巫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其实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概念和思想缺乏理解,或者是带有偏见。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发明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是中国古代认识自然和社会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划时代的进步,可以与同时代古希腊的哲学理论相媲美。这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过去的神学和巫术,而是用“自然主义”的概念来认识自然世界。

作者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

A.将“阴阳五行”视为迷信和伪科学的深层原因

B.“阴阳五行”与现代科学思想的关系

C.“阴阳五行”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文化中的地位

D.“天人合一”思想是科学而非迷信的理由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下文内容的推断。如果只关注尾句,那么考生只会在A、B、C三项去纠结,既浪费时间又无法做对题,倒不如去分析一下行文脉络。分析文段可知,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先指出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这三个对象写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发争议,被斥为宣传迷信和伪科学;接下来指出其中一个对象“阴阳五行”被斥为迷信是对该概念缺乏理解或带有偏见,然后从“阴阳五行”在古代的地位和作用方面阐释了理由。既然文段已经为“阴阳五行”进行了“平反”,那么接下来应该分别给“天人合一”和“格物致知”也进行“平反”,即接下来最可能接着阐释“天人合一”思想也不是迷信的理由,D项与此相符。B项中“现代科学思想”文段并未提及,A、C两项属于本文段已有信息,均可排除。故本题选D。

小结:以上两题均是需要结合首句的观点进行续写,而一旦只是关注尾句,那么题目做错的概率就非常高,而且容易陷入纠结,浪费时间。

三、更全面的解题思路

  • 1
  •  
  • 2
  •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