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咨询】全国公考交流群(日更课):825845872|微信公众号:展鸿教育|官老师:18969902976
在行测逻辑判断这个板块,有一类题目会有这样的问法:“为了使上述论证成立,以下哪项必须为真?”或者“上述论证还需基于以下哪项假设?”其实就是让我们给题干结论补充前提,我们将这类题称为“前提型”题目。 部分同学做这类题有点找不到头绪,或者是凭感觉选一个顺眼的选项,因此正确率不太高。今天展鸿教育就给大家介绍两个解决前提型题目的好方法:
所谓搭桥法,就是在分析完题干后,寻找论据和结论中是否有跳跃概念,如果有,就给跳跃概念建立联系,我们称之为“搭桥”。
具体通过题目来了解一下吧:
【例题1】考古学家通过对消失已久的鹦鹉嘴龙进行体色重建,发现其腹部颜色为浅色而背部颜色较深,这是一种保护色,作用是通过在身体上形成阴影,让动物自身在其他动物眼中失去立体效果,因此也被称为反荫蔽体色,这在现代动物中也较为常见。据此分析,考古学家推测鹦鹉嘴龙最有可能居住在森林里。
要得到上述结论,最需要补充的前提条件是( )。
A.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其体色模式大多为反荫蔽体色
B.恐龙包含许多种类,其中大部分都生活在森林和草原中
C.在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区,考古推测该区域曾有大片的森林
D.鹦鹉嘴龙是一种小型恐龙,这种体色对于逃避天敌有天然的伪装作用
【答案】A。解析:分析题干可知,题干由论据“鹦鹉嘴龙有反隐蔽体色”推出结论“鹦鹉嘴龙生活在森林里”。论据和结论中存在明显的跳跃概念,即“有反隐蔽体色”和“居住在森林里”存在跳跃,因此,我们只需要寻找给这两个跳跃概念搭桥的选项就行了。
A项:说明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大多有反隐蔽体色,就在题干的跳跃概念中建立了联系,是题干结论成立的前提,当选。
B项:说到恐龙大部分种类生活在森林草原中,并不能给题干的跳跃概念建立联系,也不是结论“鹦鹉嘴龙居住在森林里”的必要前提,排除。
C项:考古推测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曾有大片森林,并不能在题干跳跃概念之间搭桥,也不是结论成立的必要前提,排除。
D项:鹦鹉嘴龙体型小,反隐蔽体色有天然伪装作用,并未在题干跳跃概念间建立联系,不是结论成立的必要前提,排除。
故本题选A。
【例题2】一些对生态和气候感兴趣的古生物学研究者发现,中国东部与国外相比,虽然化石产出的具体时期有所差异,但埋藏于紫红色岩石地层的恐龙骨骼化石的埋藏相具有相似性,这是因为晚白垩世全球古生态及古气候是相似的。在中国,埋藏的恐龙骨骼化石种以鸟脚类鸭嘴恐龙与兽脚类恐龙为主,埋藏环境主要为冲积扇与河流环境;美洲以鸭嘴龙科为主,埋藏环境主要为平原。
要得到上述古生物学研究者的结论,需要补充的前提是( )。
A.晚白垩世的河流与平原具有不相同的埋藏环境
B.中国鸟脚类鸭嘴恐龙与美洲的鸭嘴龙科是不同种族
C.骨骼化石在不同地层的埋藏学特征取决于生态及气候
D.晚白垩世全球各地的紫红色岩石地层具有相同的埋藏环境
【答案】C。解析:题干研究者的结论是“埋藏于紫红色岩石地层的恐龙骨骼化石的埋藏相具有相似性”,论据是“晚白垩世全球古生态及古气候是相似的”。因此我们能分析出论据与结论间有跳跃概念,即“化石埋藏相”和“气候”存在跳跃。
A项:说到河流与平原的埋藏环境不同,但并未在“化石埋藏相”和“气候”间建立联系,不是结论成立的前提,排除。
B项:中国和美洲的鸭嘴龙是不同种族,并未在题干跳跃概念间建立联系,排除。
C项:化石的埋藏学特征取决于生态及气候,就在“化石埋藏相”和“气候”间建立联系了,是研究者结论成立的必要前提,当选。
D项:全球紫红色岩层有相同的埋藏环境,并未在题干跳跃概念间搭桥,因此不是结论成立的必要前提,排除。
故本题选C。
有些前提型题目,我们分析完题干后,发现找不到明显的跳跃概念,这时候怎么办呢?就可以用到第二个方法——反向验证法。所谓反向验证,就是回归“前提”的逻辑本质,即“前提”是题干成立必须有的条件,没了这个条件,结论就不能成立。而反向验证法,就是验证一下如果没了这个选项,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没了该选项,结论也不成立了,则此选项是前提;若没了该选项,结论不受影响,说明该选项不重要,不是前提。
下面通过题目来应用一下这个方法吧:
【例题3】近来网上出现了一则有关“公务员绿色出行"的报道,即A市教育局通过添置公务自行车,使得较近距离的公务活动不再派汽车,从而大幅降低了公务汽车使用率。B市环保局负责人看了这则报道,认为引进公务自行车能缩减财政开支,于是决定采取这种做法。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不能构成上述决定的前提条件?( )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